孕婦分娩的風險 拆解併發症7種高危因素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17/06/06 14:08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54

分享:

分享:

新生命的到來當然令人欣喜,但其實分娩是一個高風險的歷程。

婦產科專科醫生劉子健指出,現時很多人也覺得毋須擔心分娩死亡的風險,但其實並不然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,分娩死亡率最高是南蘇丹,每10萬次分娩便有2,000名產婦死亡,而發達國家的衞生及醫療水平較高,故產婦死亡率一般在10萬分之10至20之間,而香港更加只有個位數,每年約有數宗產婦在分娩時死亡的個案。

分娩併發症可奪命

產婦在分娩期間死亡的成因有很多,如血管栓塞、妊娠毒血症或部分疾病等等,其中俗稱為血崩的產後出血亦是常見原因。

產後出血是指分娩後24小時內出現的陰道流血量,若出血量在500毫升至1公升,未足以影響母體健康,但若超過兩公斤便算是嚴重情況,有些個案可能要輸數十包血才能穩定情況。

產後監察助查出血問題

他說,很多情況也可引起出血,例如子宮收縮不佳或有胎盤組織殘留,又或分娩造成的產道創傷,亦可能是凝血出問題所致。而當出血嚴重時也會引起凝血問題,原因是身體在出血時耗用大量凝血因子又無法即時自行製造補充,這情況在中國人較為常見,可導致出血情況加劇。

劉醫生坦言,產後出血有時未必找到源頭,例如子宮在胎盤剝落後整個也是傷口,需要靠其自行收縮才能止血,藥物只能提供有限的幫助,有時甚至要切除子宮以停止流血,但有時做足所有措施也可能無法止血。

婦產科專科醫生劉子健指出,產婦死亡的個案在香港並不多見,卻又難以完全避免。(張意宇攝)

他指除非毋須人體孕育胎兒,否則便難以完全避免分娩的併發症,但懷孕期間的檢查及評估,可減低發生併發症的機會。

產前評估 及早了解風險

現時已知很多因素與產婦併發症有關,例如產婦年紀愈大、多胞胎、催生時間過久、胎兒巨大、胎水過多、生產次數多,以及患有高血壓、糖尿病及其他疾病等等。

劉醫生稱,產前檢查有助醫生掌握孕婦的情況,如孕婦有高危因素便可能早作準備,例如試過有孕婦在第一胎時出現妊娠毒血症,幸好搶救成功,到再次懷孕時年紀更大,再次出現毒血症的風險很高,於是早早用藥幫助減低風險,若太遲才開始治療便太遲。

他說:

懷孕初期的檢查側重確認孕周及了解胎兒的生長情況,到12周左右便要做唐氏綜合症及結構評估,而20周後亦建議做一至兩次檢查,跟進胎兒的生長速度。

胎兒體重標準最好

不少人都以嬰兒的體重評估其健康狀況,希望能夠贏在出生前,而老人家便更加喜歡孫子肥肥白白。

劉子健醫生則強調,嬰兒過大或過小都不是好,前者會增加母體分娩時出現併發症的風險,至於後者則可能影響嬰兒的健康,所以「適中」便最佳。

他稱,準媽媽毋須亦不應催谷胎兒的體重,注意健康其實最重要,而隨着社會富裕營養充足,初生嬰兒亦趨向愈來愈「大隻」,一般也有3.2至3.3公斤,即7至8磅。

若發現胎兒體形偏大,需要排除患病的可能,媽媽亦可能要調整飲食幫助控制胎兒體重,甚至可能要考慮剖腹分娩,以減低分娩時的風險。

【延伸閱讀】拆解妊娠糖尿風險 醫生教你孕婦飲食宜忌

【延伸閱讀】濕疹搶營養孩子長不高 孕媽媽吃乳酪可防BB濕疹

【延伸閱讀】營養學家授孕婦健康餐單 增蛋白質鈣鐵質攝取量【有片】

撰文 : 張意宇 TOPick記者